什么是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指人们对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水土流失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土是人类生存之本。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在自然状态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层需要120-400年的时间。
水土保持的目的就是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水土资源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水土保持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什么是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山丘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也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的形式除雨滴溅蚀、片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等典型的土壤侵蚀形式外,还包括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以及滑坡等侵蚀形式。
土地表层侵蚀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他地质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如岩屑损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水的损失一般是指植物截留损失、地面及水面蒸发损失、植物蒸腾损失、深层渗漏损失、坡地径流损失。在中国水土流失概念中,水的损失主要指坡地径流损失。水的损失过程与土壤侵蚀过程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水的损失形式中如坡地径流损失,是引起土壤水蚀的主导因素,水冲土跑,水土损失是同时发生的。
但是,并非所有的坡面径流以及其他水的损失形式都会引起土壤侵蚀。因此,有些增加土壤水分贮存量,抗旱保墒的水分控制措施不一定是为了控制土壤侵蚀。中国不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如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大气干旱、土壤干旱与土壤侵蚀作用同样地对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水的损失在干旱地区及半干旱地区加重了大气干旱及土壤干旱对农业、林业、牧业等生产事业的危害。因此,水的保持与土壤保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等。社会因素包括: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毁林毁草、滥垦滥牧、开荒扩种、顺坡耕作、开矿修路建厂及不合理弃土弃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