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我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时期。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牢固树立“全域珠海、城乡一体”的理念,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统揽,以农村改革为抓手,以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全面实施了“六大工程”(特色产业发展工程、环境宜居提升工程、民生改善保障工程、特色文化带动工程、社会治理建设工程、固本强基工程),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面貌明显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逐步完善。
据统计,近十年来珠海市农民人均收入已从2005年的6550元增加到2015年的20510元,年均增速达18.09%,高于预计10.5%的水平(提前达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16873元的目标),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0.2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7.98亿元,年均增速达10.8%;粮食总产量在2005年后急速下降,但在2009年之后有所提升,一直到2015年保持在4万吨以上;水产品总产量由2005年的15.90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29.16万吨,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一、二、三产业比由2005年的 3.2:51.9:44.9调整为2015年的2.6:50.6:46.8。城乡收入比由2005年的2.89:1下降到2015的1.76:1。农村人口23.6万人,人口城镇化水平为87.7%。
一、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2015年,珠海市大力投入农业科技、农业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当年水稻和玉米、番薯、马铃薯补贴分别达每亩每造150元和75元;机插秧补贴每亩补贴60元,全年共发放种粮及农机作业补贴1875万元,补贴力度、受惠范围为全省之最。珠海市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办法》于2015年施行,每年每亩补偿150元,2015年补偿资金达5700多万元,主要用于补贴农户(职工)购买各种社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农田水利、机耕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帮助基层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全市高标准农田累计整治面积8.26万亩。
二、农机装备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到201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5.964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24.19%。现有拖拉机127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6台,小型拖拉机1246台,联合收割机72台,畜牧业、设施农业、果业等机械得到较快增长。目前珠海市水稻田机耕率达97%以上、机收率95%、机插率65.6%,远高于全省机插率平均水平(全省机插率12%),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86%,居全省前列。
在农业智能装备应用方面,珠海市率先在全市推广农用遥控飞行器“统防统治”植保技术(主要针对水稻、莲藕、油菜花、蔬果等其他经济作物)。2015年推广作业面积2.5万亩次,农用遥控飞行器“统防统治”已成为珠海市农业现代化的亮丽名片和标志,协助广东省农机推广总站开展了“传统背负式喷雾器、半机械化喷洒器具和农用遥控飞行器植保作业技术对比验证”工作,起到了全省推广农用遥控飞行器“统防统治”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
三、生态转型升级和品牌带动不断推进
积极推进粮食产业生产的转型升级。面对种粮生产成本上涨、自然风险增加、种粮效益低的不利条件下,珠海市粮食生产率先转型升级,以引进推广袁隆平院士超级稻为抓手,以主攻单产为目标,狠抓政府粮食考核,狠抓良种良法推广,狠抓惠农补贴政策落实,狠抓水稻机械化推广,狠抓粮食品牌培育,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打造了“乡意浓”等一批有机米品牌,保证了粮食的有效供给。
落实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工作,加快推进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珠海市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业中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出台实施了珠海市“十二五”农业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重新划定了畜禽禁养区,清理、搬迁或关停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870多户,涉及生猪13万多头,家禽120万只,通过财政补贴建设沼气池5万立方米,进一步加大了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能力,通过多措并举,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十二五”减排工作任务,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积极推进“三品一标一名牌”建设工作。截至2015年,全市累计有19个省级名牌(农业类)产品;有17个基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基地认定,3个省级农业名牌产品复审,19个单位申报市级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
四、农业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1.台湾农民创业园是2008年农业部和国台办批准设立的广东省首个台创园,“十二五“”期间,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管理机构进一步理顺,台创园管委会得到充实加强。二是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成功落户台创园;三是台创园核心区一期项目逐步转型升级,景观得到大幅提升,科普、旅游、观光功能凸显,在未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共接待客人超过10万人,被评为珠海首个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四是热带兰花(国际)研发中心首期项目(6000 ㎡智能温室)、香水莲花二期、现代渔业繁育基地、蔬菜良种展示繁育基地等一批新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五是打造台创园品牌取得新突破。“北纬22°绿珍珠”商标已在获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受理注册,并完成了“珠海台湾农民创业园视觉识别系统”。
2.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势头良好。珠海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3年正式挂牌成立,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为主题,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和法国AAUPC建筑规划事务所两家公司同步参与园区规划,以“高端产业、休闲旅游”为目标,以“环境宜居上能够与欧美先进国家相媲美”为要求,以大沙农场、永利、新港、六乡和鹤洲北为核心区,重点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和农产品交易加工物流基地,引进深圳联合水产、之山水产、中国珠江水产城、珠海市岭南文化投资公司开发石龙乡村度假区等一批项目,努力打造“中国河口渔业示范区”、“岭南珍果橱窗”、“文创生态水稻区”、“广东时尚花都”、“西江蔬活园”和“乐活生态牧场”、“南国水城”六项产业发展模式,计划将园区建设成集高端农业、休闲健康养生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绿色、低碳、高效、健康”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3年9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珠海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晋升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定名为“广东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1月,园区再创佳绩,经中国渔业协会专家组评审,全国首个河口渔业示范区——中国河口渔业示范区成功落户斗门,中国渔业协会在同年12月授予斗门区‘中国河口渔业示范区’称号。
3.万山区现代渔业发展有新举措,印发实施《珠海万山休闲渔业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推进万山海洋养殖和海岛海钓休闲业发展。
五、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进
1.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成立珠海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专责工作小组。制定《珠海市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在坚持保障农民权益和以“确地”为主的前提下,尊重农民意愿,探索确权实现的多种形式,既可以确权确地,又可以确权确股。斗门区作为广东省的试点县,截止2015年12月底,已有69条村(经联社)启动土地确权工作,其中第一批开展村15条,第二批开展村54条。新堂、盖山等22条村的方案已完成户主表决,13条村已通过社员代表会议表决。新堂、盖山等29条村已完成测绘作业和内业处理,其中斗门镇下洲村、井岸镇新堂村、草朗村、莲洲镇下栏村、石龙村、东湾村、沙湾村、东滘村、獭山村、乾务镇夏村、乾西村和白蕉镇盖山村共12条村完成第一轮公示,其中石龙村已发放了第一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全区已完成测量农村集体农用地面积4.90万亩,占全区农村集体农用地面积的16%,占全市需确权面积(326400亩)的15.01%。同时,不断扩大涉农区确权工作,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金湾区和高栏港区也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开展前期工作。
2.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2015年,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珠海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农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珠海农水〔2015〕147号)。要求各区在原有基础上,按照有机构、有平台、有场所、有牌子印章、有工作人员、有管理制度、有监管、有督查等“八有”基本标准,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强化预警功能,特别是完善“三资”管理服务平台与农村财务监管平台数据的有效对接,促进“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功能更实用,操作更便捷,监督更及时,将“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实际管用、安全高效的“三资”管家和“放心平台”。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立区级平台7个、镇级平台23个,覆盖203个村(社区),实现区、镇、村三级联动。涉及全市农村(社区)集体资产总量达48.4亿元,其中,农村集体资产26.1亿元,社区集体资产22.3亿元。全市通过平台交易累计6386宗,交易合同总金额113715.83万元,成交价高出底价10%以上,为集体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各区、镇“三资”平台的建设使用,提升了交易透明度,规范了对“三资”的监管,减少了因农村三资引发的矛盾和腐败存量,控制增量,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了基层群众合法利益,深化了珠海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