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在北纬21° 48′至22°27′、东经113°03′至114°19′之间。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仅36海里,最近的牛头岛相距仅3海里;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新会、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距广州市约140公里。全市海陆总面积7653km2,其中陆地面积1724.32km2,占总面积的22%;海域面积5928.68km2,占总面积的78%。其行政建制为香洲区、金湾区和斗门区。
珠海市陆地处于珠江三角洲南缘,濒临南海,东隔伶仃洋与深圳、香港相望,西邻新会、台山等市,北与中山、新会接壤,南连澳门半岛。陆地沿海岸线全长195km,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自东向西依次分布。
珠海陆地地貌多样,以平原、低山丘陵为主,兼有台地、滩涂等。全市陆地总面积中,平原区面积占68%,山丘区面积占32%。当地原为浅海环境下的古海湾,孤丘海岛分布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珠江携带的大量泥沙和滨海沉积物不断在此淤积,浅滩逐渐升高,岸线向海渐进,孤岛与平原相连接,形成现今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的地貌形态。
磨刀门水道与虎跳门水道之间地域广阔,西江在这里分流入境、分口出海,形成大面积的三角洲冲积海积平原,并经历代人工围垦浅海滩涂而不断扩展,其间有孤丘、台地零星分布,河网密布。平原地势低平,起伏和缓,地面标高?-0.7~4.0m,大体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形如箕斗,多辟为水田及桑基鱼塘。南部滨海地带有数列低山丘陵分立,势成口门。
磨刀门水道和珠江口之间的区域低山丘陵较多,峰峦起伏,其间发育有沟谷平原、海积平原、泻湖平原及台地,平原面积相对较小。
境内低山丘陵均呈东北~西南华夏式走向,大多迫近海岸,峰峦突兀陡峭,坡度界于20?~35?之间。陆地最高峰为斗门区境内的黄杨山,海拔高程?581m(黄基),其它主要山系有香洲凤凰山、南屏将军山、横琴脑背山、三灶茅田山等。
珠海近岸浅海发育有成片大面积滩涂,主要分布在境内西江诸出海口附近。据调查统计,1955~1996年围垦增加土地面积343.3km2,现尚有可开发利用浅海滩涂157.4km2,其中伶仃洋区60.2km2,磨刀门区38.8km2,鸡啼门区51.8km2,黄茅海区6.6km2。
境内沿海分布天然海湾,珠江口外伶仃洋以西有唐家、香洲、九洲、湾仔等海港,航线通达广州、香港等地。虎跳门外黄茅海海区,以南水、高栏、荷包、大芒、三角山等岛屿所环抱的海域面积达85km2,可供利用的自然海岸线长约70km,且邻近南海国际航道大西水道,适宜建设具1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大型港口。正在建设中的珠海港即选址于此,现已建成万吨级码头并投入使用。
珠海海域属中国南海,从珠江口纵深直达公海,东、西分别与香港、台山海域交界。海域内岛屿众多,主要有东部海区的万山群岛和西部海区的高栏列岛等。据1993年珠江口海岛资源调查结果,珠海海域有岛屿220个,其中面积在500m2以上的岛屿147个,总面积314.4km2,岛屿岸线全长604.51km。
珠海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南海之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对本地气候的调节作用十分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多年平均气温为22.4℃,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4.6℃,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5℃,极端低气温1.5℃(红旗站,1975年12月14日),极端高气温38.5℃(香洲站,1980年7月10日);年日照时数1605~2545小时,平均年太阳总幅射量为111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无霜日358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9%。每年初春时节,细雨连绵,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最高达100%。
珠海市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常年盛行东南、西南和东北风,风向随季转换,风速由陆地向海洋增大,沿海地带常年平均风速3~4m/s。由于常受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侵袭,平均每年经受8级以上强风4次,最强阵风超过12级,7~8月间台风影响频次较多。严重影响珠海的典型台风多经东南洋面入侵,如9316号台风(1993年9月17日)在珠海市高栏岛与台山市之间登陆,最大风速高达44.6m/s。
珠海市为多雨地区,降雨充沛,平均年雨日达130~150天。水汽源地主要是西南方向的印度洋孟加拉湾和东南方向的太平洋以及南部的南海。4~9月为雨季,前期(4~6月)盛吹西南季风,水汽充沛,与南下冷空气相遇,常出现强降雨过程;后期(7~9月)东南季风占优势,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带来大量水汽,形成强风暴雨。10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根据实测降雨资料系列(1956-2000年)统计结果,珠海市陆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011mm,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地区分布特征;由于受热带气旋影响,珠海市各地多发暴雨,短历时降雨强度大,沿海地带尤为突出;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冬春少,夏秋多,汛期雨量集中,尤以5~6月雨量最大,约占年总降雨量的30%以上。珠海市陆地的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469mm,地区变化趋势为由北向南递增,一般夏秋高温期比冬春期蒸发强度大。
一、河流水系、湖泊及水库情况
珠海市地处西江下游滨海地带,境内河流众多,西江诸分流水道与当地河冲纵横交织,属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区。在珠海市斗门区北部,西江分为磨刀门水道、螺洲溪、荷麻溪、涝涝溪、涝涝西溪等5支分流入境,进而分汇为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等3支干流,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分口注入南海。干流沿程与众多侧向分流、汇流河道衔接,既有自然分流汇水,亦有闸引闸排。西江诸分流水道沿岸均已筑堤联围,水流受到有效制导,因而河道基本形成稳定的平面形态。干流水系主要河道及其特征如下所述。
1.磨刀门水系
磨刀门水道自斗门莲溪镇螺洲溪口入境,至横琴石栏洲入海,境内全长42km,主槽河床标高?-9.0~-11.0m,局部?-20.0m,平均坡降3.06‰。上游段(六乡螺洲山咀断面以上)水道比较顺直,弯曲系数约为1.0~1.1,河宽800~1200m;中游(螺洲山咀至天生河口)水道形态较为复杂,左岸有中山神湾水道汇流,河宽增加至4000m,相继浮现大排沙、磨刀沙、竹排沙等江心洲;下游段河势又趋平顺,河宽保持在2000m左右,河中浮露二排沙、三排沙两个沙洲,左岸先后有前山水道、洪湾水道(马骝洲水道)分流入澳门水域,右岸有天生河、鹤洲水道分流入白龙河出海。
前山水道是珠海市主要的内河水运通道,起自磨刀门水道左岸中山市境内的联石湾水闸,终至石角咀水闸,下游接澳门濠江,河宽50~300m,河床标高?-1.0~-2.4m,沿程有申塘、茅 湾、东坑等河涌排水汇入,中珠联围设闸引水灌溉。洪湾水道河宽500m,可通航1000T级船舶,是粤西各地通往港、澳的重要水道,分流水量约占磨刀门泄量的28%。天生河首、末端均设有水闸控制,沿岸自流引水灌溉,并容泄田间排水。鹤洲水道在鹤洲南、北垦区之间,沟通磨刀门水道与白龙河,河宽约100m。
磨刀门是珠江的主要入海口门,其泄洪、排沙量居八大入海口门之首,多年平均径流量达923×108m3,约占珠江入海泄量的28.37%,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700×104t,约为马口站输沙量的37.2%。由于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口门一带滩涂逐年发展,并使竹银至灯笼山河段河床形成反坡,平均坡降-2.5‰。据珠江水利委员会实测资料,河口滩涂年淤高1~3Cm,每年向外延伸120~150m。
2.鸡啼门水系
螺洲溪北起竹洲头,南至上横镇粉洲沙仔尾,全长11.53km,弯曲系数1.05,河宽220~330m,主槽河床标高?-5.4~-9.7m,平均坡降0.1‰,总落差1.0m。
荷麻溪起于新会市大屿,于斗门莲溪围入境,至横坑水道东口,境内河段长6.78km,河流弯曲系数1.0,河宽230~340m,河床标高?-3.9~-7.6m,平均坡降0.29‰,总落差2.0m。洪量分配占马口站4.87%,其中1.81%下泄赤粉水道,3.06%入横坑水道。
赤粉水道上游起自横坑水道东口,承荷麻溪分流,下游至粉洲沙仔尾,与螺洲溪交汇并入黄杨河(原泥湾门水道),全长6.25km,弯曲系数1.01,河宽175~365m,主槽河床高程?-2.7~-4.5m,平均坡降-0.16‰,总落差1.0m。
黄杨河北起粉洲沙仔尾,承螺洲溪和赤粉水道径流,下至尖峰山鬼仔角,全长13.69 km,弯曲系数1.02,河宽300~550m,主槽高程?-4.4~-12.6m,平均坡降-0.07‰,总落差1.0m。
鸡啼门水道于尖峰山鬼仔角上接黄杨河,下至红旗小木乃入海,全长24.5km,弯曲系数1.15,河宽400~1800m,主槽高程?-6.0~-10.0m,平均坡降-0.17‰,总落差3.0m。鸡啼门多年平均径流量197×108m3,多年平均输沙量380×104t,口门每年向外延伸约90m。
鸡啼门左侧的大门水道原为磨刀门分流水道之一,三灶湾围垦后仅余留6.5km河道,容泄沿岸围区各闸口排水入海。右岸南水沥长6.5km,容泄平沙联围及南水镇排水入海。
3.虎跳门水系
涝涝溪于新会市睦洲狗尾分流,从新会龙泉蟹洲流入斗门区境,下至横坑西口入虎跳门水道,境内河段长7.55km,弯曲系数1.03,河宽80~360m,河槽高程?-1.5~-8.4m,平均坡降0.26‰,总落差2.0m。
涝涝西溪与涝涝溪同源,起于蟹洲沙,由西面绕上横镇三沙岛后,又汇合于横坑西口,河长8.9km,弯曲系数1.1,河宽60~250m,河槽高程?-1.5~-8.0m,平均坡降0.12‰。
横坑水道是荷麻溪下游分流之一,自东向西汇流入虎跳门水道,全长3.23km,弯曲系数1.17,河宽110~390m,河槽高程?-4.7~-11.2m,平均坡降0.31‰。
虎跳门水道是珠海斗门区与新会县的分界河道,北起横坑西口,上游承接涝涝溪、横坑水道,南至斗门镇小濠涌北围,下游接崖门水道,全长18.44km,河宽250~1100m,主槽高程?-5.0~-12.6m,平均坡降0.05‰,总落差1.0m。虎跳门多年平均径流量202×108m3,多年平均输沙量387×104t。
4.崖门水道
崖门水道北起小濠冲北围和崖门口,容汇虎跳门水道及新会银洲湖来水,南至平沙三虎山咀,全长13.3km,境内堤岸长15.65km,河道宽度1800~4500m,主槽迫近斗门雷蛛围岸侧,槽底高程?-8.0~ -12.9m。出海口附近大面积浅海滩涂日益浮露,随着围垦逐步进展,河口宽度逐渐缩小。
二、地质构造
珠海市地处在珠江三角洲断陷区南缘,属平沙断裂和横琴——三灶断裂向的梯形断块的一部分。中生代晚三迭纪至白垩纪多幕次的燕山运动,以强烈的断裂作用、广泛的岩浆喷溢入侵为特征,对区域地质构造影响深刻,燕山运动塑造了珠海市所辖区域的基本构造格局。
域内有北东向的斗门、平沙、南屏断裂、北北东向的南屏、唐家、深井和高栏断裂、北西向的西江断裂、北东东向的洲仔和三灶中断裂,但均属次级或断块断裂,规模不大,近期基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应力难以积累,不会产生集中性强地震。历史上除1905年8月12日磨刀门附近海域发生过5.5级地震外,其余皆为微震。据广东省地震局的分析成果,广东省沿海较大地震主要集中在海岸带两侧宽100~200km的范围内,本市正属此范围,但地震烈度不会超过Ⅶ级。
域内丘陵区,燕山侵入岩(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广泛出露,侏罗系中统、泥盆系及寒武系砂岩、页岩、石英岩零星分布,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不一,属坚硬、半坚硬岩类。风化层较深厚,一般达20~30m。
平原地带,基岩上覆深厚第四系沉积层,主要由冲积海积相淤泥、砂、粘性土组构,其含水量大,多呈软塑—流塑状,承载力低,沉降流变显著,属极软弱地基土层。
1.土壤、植被
珠海域内土壤主要分布有赤红壤、潴育型水稻土、盐渍型水稻土、滨海盐渍土等四种类型。
赤红壤:其成土母质为花岗岩和砂页岩,多为中量有机质薄、中层,质地较粗,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分布在低山丘陵及台地。本地赤红壤以风化成因为主,花岗岩侵蚀壤土零星分布在横琴、南屏、香洲、唐家、金鼎,高栏岛等处,斗门镇、五山镇有一些耕型赤红壤坡台地。
潴育型水稻土:主要由珠江三角洲沉积物经长年水育耕作而成,土壤肥沃,广泛分布于西区三角洲平原上游地带及小林、乾务、五山等地,多为粘土田,间或有小片牛皮砂田。丘陵山间沟谷零星分布冲积砂泥、砂质田。
盐渍型水稻土:原有的浅海滩涂冲积层,围垦后经数年耕作改良,成为砂质轻、中度咸田、咸酸田,广泛分布在的红旗、平沙、小林、乾务、鹤洲北、中珠联围等后期开发的围区。
滨海盐渍土:主要分布在沿海浅滩及三角洲前缘,丘陵山前阴湿地带有潜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砂泥田零散分布,滨海砂土分布于金鼎滨海泻湖平原。
珠海市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具有良好的亚热带植被发育条件。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原来潮滩地上自然生长的茂密红树林现只有小片零星存在。近年来,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山丘林地保护和管理,使植被得以不断恢复。现状地表植被情况良好,低山丘陵植被基本上是人工或人工次生林,有马尾松、大叶相思、台湾相思、湿地松、木麻黄、鸭脚木等乔、灌木及荔枝、龙眼等果木。平原人工植被有桉树林、水杉林带、水稻、甘蔗、蕉园等群落。全市绿化率达87.13%,森林覆盖率达28.5%。
珠海市农业以种植业和渔业为主,林业产值较低。种植业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的斗门、平沙、红旗等地,以水稻、甘蔗为主,兼有番薯、马铃薯、玉米、花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200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11万亩,总产量8.83万t,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1.60万亩,产量8.33万t,平均单产385.6kg/亩;甘蔗种植面积12.69万亩,总产90.94万t,平均单产7166kg/亩。近年来,珠海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渔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淡水和海水养殖已占绝对优势。2000年,水产品总产量10.70万t,各类水产养殖面积28.66万亩,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83%。
三、水资源分区
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管理、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的基础。1980年以来我省先后划定了水资源调查评价分区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并一直沿用至今。200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水利部在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的同时,颁布了重新划定的全国水资源分区。为了与全国水资源分区衔接和延伸,省水利厅组织重新对我省的水资源分区进行了划定。
根据水利部和广东省水资源统一分区,珠海市域分为1个水资源四级区、3个水资源五级区。
四、水资源概况
(一)水资源数量概况
珠海市多年平均降雨量2042mm,多年平均径流深1255mm,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为17.5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7.13亿m3,浅层地下水资源总量2.06亿m3。香洲区、金湾区和斗门区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分别为3.50亿m3,6.28亿m3和7.79亿m3。
本市人均当地自产水资源量是比较匮乏的。按2000年第五次普查人口,本市总人口124.89万人,多年平均全市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410m3(潮汐顶托产生反向回流未予统计),不到全省人均水资源量(2118 m3)的70%。其中, 香洲区、金湾区和斗门区的人均当地自产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450m3、4430m3和2340m3。香洲区人口的高度集中,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严重低下的直接制约因素。
与当地水资源量相比,本市入境水资源十分丰富。多年平均入境客水量1412.11亿m3,是当地水资源总量的80倍。计入入境水资源量后,珠海市的人均水资源量非常丰富,高达11448 m3,变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5.4倍。但大部分的过境水直接入海,受咸潮影响比较大,很难利用。
本市当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6.69亿m3,可利用率为38.1%。香洲区、金湾区和斗门区的可利用当地水资源总量分别为1.49亿m3,2.15亿m3和3.05亿m3。其中香洲区的可利用率最高,为42.6%。这主要是由于香洲区的水库库容总量最大,最利于水资源的利用。
(二)水资源质量概况
在珠海市境内2000年18水质站点不同水期水质监测成果的基础上,按照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项目评价标准,对各主要河段进行水质评价。单项评价统计结果表明:单项指标中情况最好的是挥发酚、砷和化学需氧量这三项,100%河段在任何时期都能达到Ⅰ类水的标准;其次是高锰酸钾指数,约81%的河段能够达到Ⅱ类以上标准;最差的是氨氮,只有约64%的河段能够达到Ⅱ类以上标准。从时间变化来看,各河段水质在不同水期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这三个指标上。而挥发酚、砷和化学需氧量这三项,基本上全年任何时期都比较稳定。
本次珠海市参加评价的水库包括:大镜山水库、吉大水库、南屏水库、竹仙洞水库、银坑水库、乾务水库、凤凰山水库、梅溪水库和青年水库九座。由2000年不同时期的监测数据进行水质和营养状况的评价,水质状况最好的是竹仙洞水库,全年和非汛期的时候可以达到I类水标准,汛期为Ⅱ类水。最差青年水库,汛期时达到Ⅴ类水的标准。89%的水库营养状况都属于中度营养级,除了竹仙洞水库略微富营养化以外。
珠海市的20个水功能区中,现状达标率为67.7%。严重超标的水功能区主要包括:黄杨河珠海渔业用水区、鸡啼门水道饮用渔业用水区、前山河珠海景观工业用水区等;其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和氨氮。
对珠海市内的4个水厂供水水质进行评价分析,全市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仅为50%。拱北水厂氯化物含量超标,西区水厂铁含量超标,香洲水厂和唐家水厂则能100%达标供水。
由于珠海市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面临南海,为了全面了解和摸清咸潮对珠海市供水安全的影响,本次评价收集了平岗站、南抽站、闸外和广昌4个测站的咸度资料,增加了地表水咸度分析内容。主要分析内容包括测站咸度值分布分析、测站咸度超标统计、咸度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分析及咸度变化基本特征分析。总结出珠海河口区咸度的变化有下列基本特征:
1)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珠海河口区代表站的年均咸度或月均咸度都呈减小趋势。其原因与径流量增加、口门海区淤积、河口延伸有关。
2)流量大时咸度小,两者多数呈幂函数关系,讨论海平面上升对咸度的影响应考虑不同流量等级的条件。
3)海平面不上升,流量增大则咸度减小。在相似流量条件下,海平面上升0.2m或0.25m,月均涨憩咸度将增加20%~40%。然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珠江河口代表站的年均咸度减小30%~70%。由此可以认为,海平面上升使咸度增大的实际影响较小。随着口门海区的淤积、河口的导治延伸以及控制性压咸水利工程的兴建,还将进一步削弱海平面上升对咸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