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bet365平台开户关于珠海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20180008号政协提案的答复

徐焱军、吴清海、欧阳斌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珠海城市建设中增强抵御台风灾害能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你们对全市防御台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强台风“天鸽”重创珠海,防灾救灾复产成效显著

2017年第13号强台风“天鸽”于8月23日正面袭击珠海,最大阵风级别是珠海有气象资料以来(1961年)最高,珠海海洋站(吉大)最大风暴潮增水274厘米,超过红色警戒潮位150厘米,给我市造成重创,致灾性历史罕见。全市城区范围大半树木倒伏折断,大量市政基础设施受损,主干道和市政道路受阻,大面积停水停电,通讯受阻,产业发展和重大在建项目受影响。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尽最大努力,扎实落实强风、暴潮、巨浪、暴雨防御措施,把人员伤亡、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及时有力开展救灾复产重建工作,四天内基本上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的目标,社会平稳可控。经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队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受访者认可我市防灾救灾工作。

二、高度重视抓好整改落实,全面提高我市抵御台风能力

2017年8月23日强台风“天鸽”重创我市,直接经济损失204亿元,暴露出我市在城市基础设施的防风标准和抗风能力、企业和群众防灾避险意识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短板。为认真吸取教训,抓好整改落实,全面提高我市抵御台风能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灾后复产重建工作总体方案》(珠委办字〔2017〕65号)、《珠海市台风灾后重建工作方案》(珠府办函〔2017〕212号),围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高标准推进城市修复重建工作,切实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管理服务水平,同时,制定《珠海市全面提高防御台风能力实施意见》,2018年6月30日前,完善好相应工作机制、实现应急保障手段落实到位,完成本《意见》提出的非工程措施;用3-5年时间,完成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提标建设,完善台风灾害防御的法制机制建设,加大防灾减灾舆论引导和防灾素质教育,完善全市联防机制,努力实现“零死亡、少伤亡、经济损失最低”。

三、城市建设中增强防御台风灾害能力采取的措施

(一)提升城市防灾标准,指引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市住规建局开展我市防灾减灾工作专项调研,到厦门、舟山、广州等气候类似城市学习先进经验,针对性开展相关标准的修订工作,并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全面落实,全面提高城市防灾标准。

1.组织编制了《珠海市提高房屋建筑标准研究(送审稿)》。根据我市地理、气候情况,市住规建局分析了台风对建筑物的影响,从抗风防灾的角度对我市现行的相关规划建设技术标准进行了评估分析,重点研究了建筑物门窗、建筑围护结构和轻钢屋面的防风抗灾要求,以及建筑物地下室防潮防水浸措施。通过现场勘查、案例分析和成因探讨等方式,分别从标准检讨规划设计、施工工艺、管理维护等几方面,探讨提升房屋建筑抗风防灾减灾能力的相关标准和措施,研究进一步制定我市的地方性标准和配套政策。同时,市住规建局将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纳入《珠海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的修订中,计划在2018年的修订中进一步推进防灾标准的修订和完善。

2.组织编制《珠海市城市防灾标准研究》。通过全面分析台风“天鸽”现状汇编资料,总结“天鸽”台风灾害对我市造成重大影响的原因,提炼出受损致灾的原因,与城市总体规划、标准与准则等涉及我市规划、建设等标准作重要对比,找出在城市规划建设标准上的不足和欠缺;通过调研和研究其他城市案例,梳理出其他城市防灾标准,在基于珠海市城市特点前提下,全面提升城市防灾标准,指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标准与准则等需要研究的问题,并逐步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推行实施。

3.组织编制《珠海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市住规建局充分利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布局应急避难场所,编制《珠海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管理标准,完善设施配套体系和标识系统。同时,市住规建局和市人防办分别在职责范围内,摸查全市公共地下空间应急处理、抗灾防洪设施设备情况,出台防汛管理技术指引,建立检查督导机制,加强地下空间防汛管理。

(二)研究水利(务)薄弱环节,提升海堤防潮洪标准和能力。天鸽”台风后,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在各区(功能区)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反思审视我市现有防洪潮体系,研究水利薄弱环节,复核全市现状海堤防潮洪标准和能力,按照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水利专项规划,2017年12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珠海市海堤防潮洪标准及能力提升建设方案》,计划至2025年,将城区海堤和四大联围全面提升至百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匡算总投资为99亿元,共加固提升306公里海堤。斗门区重点推进乾务联围海堤加固达标工程、白藤大闸重建工程、白蕉联围排涝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高新区着力推进后环海堤、南围海堤、北围海堤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市市政和林业局已开展情侣路海堤提升工程建设;水控集团公司与各区齐心协力,推进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平岗至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以及广南梅供水管工程建设。2018年12月前,按照现代化渔港建设的标准和定位,努力增强渔港综合功能,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推进洪湾渔港建设,着力打造高标准、现代化避风渔港。

(三)认真研究和评估,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市法制局、市住规建局等有关单位赴深圳市学习经验,加快研究出台《珠海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落实与建设工程配套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三同时”制度,严格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准入制度;正在组建《珠海市地质灾害抢险应急项目参建队伍储备库》,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四)展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防灾标准研究,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编制了《珠海市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抗灾标准指引》(以下称《指引》),进一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防汛抗灾标准和建设管理要求,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一是实行风险分区。根据安全第一、统筹兼顾原则,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单元为基础进行台风风险区划分,台风风险区主要受区位、人口密度、综合容积率等因素的影响,将珠海市划分为高、中、低风险区。二是着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标准。三是加强交通基设施建设与管理,主要实行分级管理;建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人员资质准入制度,严格审查施工措施及方案,加强工程防洪、防风质量管理;加强道路工程定期养护;加强人行天桥、地道定期管养等。

(五)开展珠海保底电网专项研究,提升特殊时期电力保障能力。珠海供电局制定珠海市保底网架优化完善方案,通过220千伏关键电力输送通道电缆化改造、中心城区关键110千伏供电线路下地、关键户外变电站改造至室内等措施,强化珠海电网骨干网架联络,到2020年前,实施26项重点工程,总投资26.68亿元,新建线路全面执行高于国家标准30年,提高至50年,提高电力设施防风抗灾能力,确保极端天气情况下能够可靠供电。

(六)展开针对性研究,提升绿化、广告设施等标准。市市政和林业局已制定《珠海市园林绿化工程(防灾)施工标准(试行)》,该标准高于原有标准的园林绿化建设、养护标准体系,能有效提高园林绿化种植和养护水平;其次,制定《珠海市园林绿化防灾树种选择指引(试行)》,科学选择树种,注重绿化景观与树木防风抗风能力相结合,提高园林绿化防灾标准。三是已制定《珠海市台风灾后修剪指引》,有效提高灾后重建能力。四是已编制《珠海市供水工程设计、施工及材料选用技术指引》、《珠海市污水管网建设技术规范》,按照安全、可靠、适用、环保、经济的原则,对污水管材材质、管道施工、截污系统、管道工程监测、质量验收、竣工验收移交等提出技术要求和规范,进一步加强排涝设施管理,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五是正在编制《珠海经济特区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技术规范》,该规范能够有效指导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提高防灾标准

(七)建设“堡垒”机站,提高通信基础设施防灾标准。通信建设管理办公室学习借鉴其他沿海城市的经验和做法,按照抵御14级以上台风、防浪潮、防水淹的高度,制定通信基站建设标准体系,全面提高通信网络防御台风能力。

(八)完善三防相关规定,加快三防系统标准化建设。一是市三防办组织草拟《珠海经济特区防汛防旱防风条例》,进一步确立三防工作原则和具体措施,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等,健全我市三防法制体系,为今后我市三防工作科学有序开展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二是加快三防系统标准化建设。健全市、区、镇(街)、市三防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联动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市、区、镇(街)、村(居)三防系统标准化建设,从组织架构、值班值守、责任体系、工作预案、规章制度、物资设备、抢险队伍、工作场所及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建设等9个方面抓建,推动市三防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提升我市防御台风能力。

 

 

 

珠海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4月19日

`